過相佢最叻

發佈日期 : 2013年 12月7日    圖 / 文 : 巴斯

直接啟動 Wi-Fi 優點

雖然相機提供傳輸相片功能推出了一段時間,但到今日依然有很多朋友還未換新相機,

他們埋怨自己手機或平版電腦無NFC功能,所以未有打算更換有過相功能相機。

其實可以講你知,我雖然有NFC功能過相流動裝置,但多數以直接啟動Wi-Fi 過相為主。

因為用直接啟動 Wi-Fi 方式傳送,操作過程方便過 NFC,

假設現在用Sony RX10 過相,機會只得一次,一係用NFC,一次用直接啟動 Wi-Fi,時間慢的一方要立即處死,

我可以立即答你,我選用直接啟動 Wi-Fi。

 

透過以下片段,可見到用直接啟動Wi-Fi 過相的過程非常方便,基本單手都可中操作到。

  Video 

 

 

直接啟動 Wi-Fi 缺點

直接啟動 Wi-Fi 過相只得一個缺點,就係要該流動裝置,首次用密碼方式與相機配對一次,

該組英文密碼又大階又細階,仲要溝埋數目字,唔知以為係核彈發射密碼天。

如果出現 0o 咁我就真係唔知邊個係零,邊個係英文字母O

我再重新,只係配對一次,今後就無須再配對。

NFC 起動 Wi-Fi 優點

雖然同樣是使用 Wi-Fi 傳輸,但用 NFC 來起動 Wi-Fi ,優點當然唔需要入密碼,就算在無心理準備之下,

突然有朋友需要用他們的NFC功能手機,提取你相機內的相片,都可以用最快速度過戶。

就算 ABCD君,排住隊一人一張都仲得。

透過以下片段,可見到用 NFC 起動 Wi-Fi 過相的過程。

  Video 

 

NFC 起動 Wi-Fi 缺點

如果以為使用NFC時,是跟八達通一樣快那就會使人失望,事實上當中有機會接觸不良,需要移正位置,還有機會要兩到三秒先配對到。

咁當然唔係每一次都會咁,但有些時候有上述情況。

我就係怕有時得,有時唔得,所以有選擇之下, Wi-Fi 過相方式是我第一志願,而唔係 NFC。

一般人都以為 NFC 就如圖中咁樣就可以配對到。

事實上 NFC 是要貼到好近先可配對到,還記得上一代 Sony 相機的 NFC是設在機身底部嗎?

單是一塊雲台或快拆之類厚度的阻隔,足使流動裝置無法貼近而配對困難。

新一代吸取這經驗,把 NFC 改為設立在機身側面,大大改善這一點,所以打算買二手或上一代相機的朋友們就要留意了。

我所用的 Note 3,面積比較大,加上如圖所見,相機側面有扣帶位頂著,要100%貼緊相機,就需要調校一下擺放角度。

心水清的朋友在片段中應該見到相機是有CD把相機升高,

目的是我希望 Note3 可以夠位給我橫放,避開扣帶位,能緊貼相機 NFC 進行拍攝。

當然,平日用家只要兩隻手就可以解決問題,我只係遷就今次拍攝,所以咁樣擺放吧。

但我可以講你知,Wi-Fi 傳輸咪無呢個問題囉。

 Play Memories 

當我仲係用沒有過相功能的NEX-7時候,我試過其他什麼 Wi-Fi 卡之類的產品,完全唔惦,一來我買卡一定要買該公司的卡,

去旅痕我豈不是買好多張 Wi-Fi 卡 ?

 如果得一張,豈不是每晚返酒店玩過相? 仲要找一個可靠的裝置存放,Notebook ? 我去旅痕架炸......唔好咁啦。

記得格式化當時唯一張 Wi-Fi 卡,等明日再用。

又試過讀卡器,成日插出插入,我過一張遮,唔需咁大動作下搞張卡下化?

搞多兩搞,笨手笨腳的我,分分鐘跌埋張卡都似。

 有些產品發神經會失靈,一係就預覽好慢,一係就過過下相斷線,      

碰上去旅痕時過一千幾百張相的話,不時斷線,我除了講粗口,還能做什麼?

直到我試用 NEX 6 之後,她配合 Play Memories 這個 app 很好用,

於是我就由 NEX 7 變成 NEX 6 用家 ( 當然還有其他功能較好,所以我把 7 換成 6吧 )

呢個 app相信在上述片段裡大家都可清楚見識到吧。

當時呢個 app還有一些小問題出現,但來到最新一代相機,配合 Play Memories 呢個 app一起運作,完全無問題,用得非常開心。

剛在六天旅痕期間,每天都影大約 1000-900張相,每次都非常方便咁在 JR 座位上輕易咁過相到 iPad mini,

在車箱裡就可以用畫面較大 iPad mini 睇相打發時間,並上傳到飛鼠幫分享。

 Play Memories 這個 app,預設過相可設定為以下三款不同大小,

我比較喜歡預設用每張 200萬像素 ( 約 3百多 KB),比較適合我使用。

 

各師兄與朋友,這篇文章,如非商業用途,歡迎轉貼再轉貼,如需借圖片使用,

請自便,但敬請不要抹去圖中的 avbuzz.com簽名字樣,感激感激再感激。

  avbuzz.com精神,人人毒我,我毒人人 ◆

 謝謝收看這篇文章,你是第 個收看這篇文章的讀者。